2019北京西城铁路二中高二(上)期中语文
2019北京西城铁路二中高二(上)期中语文
一、课内和名著选择题(22分,每题2分)
1.(2分)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( )
A.为从者之淹 (停留)
B.以乱易整 (替代)
C.比门下之客 (比较)
D.秋毫不敢有所近 (接触、沾染)
2.(2分)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( )
A.且知方也 (正道,指是非准则)
B.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(喜爱)
C.殆有甚焉 (恐怕)
D.洎牧以谗诛 (等到)
3.(2分)和例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( )
例句:闻寡人之耳者
A.危士臣B.常以身翼蔽沛公
C.孟尝君怪其疾也D.端章甫
4.(2分)和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( )
例句:王之蔽甚矣
A.晋人御师必于崤B.是寡人之过也
C.沛公安在D.百姓之不见保
5.(2分)下列各加线字解释有误的是( )
A.夫晋,何厌之有?(提宾标志)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。(去,到)
B.且行千里,其谁不知。(难道,反问语气副词) 其若是,孰能御之?( 代词 他 )
C.以吾一日长乎尔,毋吾以也。(于,比) 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(于,在)
D.如或知尔,则何以哉?(那么) 入则无法家拂士,出则无敌国外患者(表假设,如果)
6.(2分)下列各加点字解释有误的是( )
A.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(因为) 皆以美于徐公(认为)
B.不者,若属皆且为所虏 (被) 由也为之,比及三年,可使有勇(治理)
C.必死是间,余收尔骨焉 (语气助词) 焉用亡郑以陪邻?(怎么)
D.以其无礼于晋,且贰于楚也(对)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?(被)
7.(2分)下列各加点字解释有误的是( )
A.籍吏民,封府库,而待将军 (来,表目的) 锲而舍之,朽木不折;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(如果)
B.臣死且不避,卮酒安足辞!(尚且) 若属皆且为所虏。(将)
C.若入前为寿 (你) 若民,则无恒产,因无恒心 (至于)
D.加之以师旅,因之以饥馑。(接着,继续) 因人之力而敝之,不仁(因为)
8.(2分)下列各加点字解释有误的是( )
A.必以长安君为质,兵乃出 (才) 王师北定中原日,家祭无忘告乃翁。(你的)
B.失其所与,不知 (结交,亲附) 吾与点也(和)
C.若属皆且为所虏。(被) 所以遣将守关者,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(……的原因)
D.徐公何能及君也?(怎么) 诸侯先迎之者,富而强兵。(用在后置定语后 助词)
9.(2分)下列文学、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( )
A.“四书”指的是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四部作品。
B.《战国策》是一本国别体史书,共三十三篇,记事年代上接《春秋》,下迄秦统一,记述了战国时谋臣策士的谋议辞说和纵横捭阖的外交活动。
C.《史记》的“纪传体”体例,是史学上的伟大创造,反映了司马迁以人物传记再现历史的宏伟构思。
D.《左传》又称《左氏春秋》或《春秋左氏传》,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。
10.(2分)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A.玫瑰露失窃案爆发以后,平儿为了顾全大局,也为了不让探春生气,没有将偷窃人彩云送交凤姐听候发落,而是巧用移花接木之法让宝玉承担罪名,从而于波澜不惊中避免了一场是非风波,当然也保住了探春的颜面。
B.柳嫂子对怡红院等人格外照应,却因此得罪了丫头司棋等人。玫瑰露失窃事发,她与五儿都受到冤枉。司棋的婶子秦显的女人趁机买通林之孝家的,接管了厨房,次日,柳嫂母女俩冤情大白,才又回到内厨房管事,秦显的女人只好卷包溜走。
C.香菱的新裙子被草地上的积雨弄脏了,众人一哄而散,宝玉知道后便赶忙拿了晴雯的一条一模一样的新裙子给她换上,又把相邻的夫妻蕙和自己的并蒂莲挖坑埋了,方才离去
D.小说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,中午大家欢聚后,袭人和宝玉房中的其他丫头决定凑份子单给宝玉过生日,遂早早的关了门,卸了正装,准备喝酒,一群女孩子和宝玉在没有家长的约束下,通宵夜宴欢乐,猜拳饮酒,这是唯一没有拘束的一回。
11.(2分)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( )
A.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一回中,探春抽到的花名签子是牡丹﹣﹣﹣﹣﹣﹣艳冠群芳,背面题的是任是无情也动人。牡丹从来是与富贵联系在一起的,亦称富贵花,与兰、荷、菊、梅相比,不免有俗艳之讥,不过这也符合探春皇商之女的身份
B.一直在道观修炼的贾敬。由于吞服金丹烧胀肚腹而死。由于办丧事。贾琏和尤氏二位小姨已混得很熟,并与尤二姐互相有意,互送了荷包和九龙珮。最后,贾琏不顾国孝家孝偷偷置了房子,娶了尤二姐做二房。
C.平儿听到小厮们说什么新奶奶旧奶奶,便告诉了凤姐。凤姐疑心大起,叫来常跟贾琏的小厮兴儿和旺儿审讯。兴儿害怕凤姐的威势,终于把贾琏怎样认识尤二姐、何时婚娶、新房子的地址等和盘托出,并提到宝玉的怂恿。
D.尤三姐模样风流标致,偏又爱打扮的出色,自有一种万人不及的风情体态,贾珍、贾琏、贾蓉等好色之徒对她颇为馋涎。来到贾家的尤三姐是处于劣势地位的,为了保护自己,与贾珍等虚与委蛇。她对贾珍贾琏的嬉笑怒骂,可见她的多情。有人认为,尤三姐是为情而死,但也许情只是一个导火索,尤三姐的死不仅仅是因为感情的失败,还因为自己尊严曾经被践踏的痛悔和反抗。
二、本大题共1小题,共14分.
12.(14分)阅读下面的文言文,完成下列各题。
幼师事先君,听其言,观其行事。今老矣,犹志其一二。先君平居不治生业,有田一廛,无衣食之忧;有书数千卷,手缉而校之,以遗子孙。曰:“读是,内以治身,外以治人,足矣。此孔氏之遗法也。”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。其遗书在椟,将复以遗诸子,有能受而行之,吾世其庶矣乎!
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,始于洒扫应对进退。及其安之,然后申之以弦歌,广之以读书。曰:“道在是矣,仁者见之斯以为仁,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。颜、闵由是以得其德,予、赐由是以得其言,求、由由是以得其政,游、夏由是以得其文,皆因其才而成之。譬如农夫垦田,以植草木,小大长短,甘辛咸苦,皆其性也,吾无加损焉,能养而不伤耳。”
孔子曰:“十室之邑,必有忠信如丘者焉,不如丘之好学也。”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,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,学者必由读书。傅说①之诏其君,亦曰:“学于古训,乃有获。”而况余人乎?
子路之于孔氏,有兼人之才而不安于学,尝谓孔子:“有民人社稷,何必读书然后为学?”孔子非之,曰:“汝闻六言六蔽矣乎?好仁不好学,其蔽也愚;好智不好学,其蔽也荡;好信不好学,其蔽也贼;好直不好学,其蔽也绞②;好勇不好学,其蔽也乱;好刚不好学,其蔽也狂。”凡学而不读书者,皆子路也。信其所好,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,未有不为病者。
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?曰:“然,非欤?”曰:“非也。予一以贯之。”一以贯之,非多学之所能致,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?曰:非此之谓也。老子曰:“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。”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,而后一以贯之者,可得而见也。
(取材于苏辙《藏书室记》)
注释:①傅说:商朝政治家。②绞:言语伤人。
(1)下列语句中,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
A.手缉而校之 缉:收集整理
B.然后申之以弦歌 申:反复说明
C.有兼人之才 兼:超过
D.其蔽也贼 贼:偷窃
(2)下列各组语句中,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
A.吾世其庶矣乎 甘辛咸苦,皆其性也
B.广之以读书 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
C.傅说之诏其君 非此之谓也
D.而况余人乎?凡学而不读书者,
(3)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,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
A.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,始于洒扫应对进退
孔子教育人的方法,是从家务劳动、礼节、行为举止开始的
B.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
像孔子那样的人,尚且需要培养学习习惯,然后才能有所成就
C.好勇不好学,其蔽也乱
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,它的弊端是恣意妄为
D.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
那么子路不读书,就可以不受到责怪了吗
(4)下列的理解和分析,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
A.本文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纲,表达了作者对教育及学习方法的诸多见解。
B.苏氏父子都重视读书,作者提出了读书能够“内以治身,外以治人”的观点。
C.作者以农夫种田依顺草木本性使其自由生长为喻,形象地说明了育人之道。
D.孔子否定死读书而不思考的做法,他认为“一以贯之”是增长学问的方法。
(5)下列断句,正确的一项是
A.虽然/孔子尝语子贡矣/曰赐也/汝以予为多/学而识之者欤
B.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/曰/赐也/汝以予为多/学而识之者欤
C.虽然/孔子尝语子贡矣/曰/赐也/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
D.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/曰赐也/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
(6)文中“有民人社稷,何必读书然后为学”这句话的意思是:治理国家、管理百姓等方面的实践就是学习,为什么一定是读书才算学习呢?请概括孔子不同意子路这种说法的理由。
三、本大题共1小题,共12分.
13.(12分)阅读下面的文言文,完成下列各题。
①王浑,字玄冲,太原晋阳人也。浑沈雅有器量。袭父爵京陵侯,辟大将军曹爽掾。爽诛,随例免。起为怀令,参文帝安东军事,累迁散骑黄门侍郎、散骑常侍。咸熙中为越骑校尉。武帝受禅,加扬烈将军,迁徐州刺史。时年荒岁饥,浑开仓振赡,百姓赖之。泰始初,增封邑千八百户。久之,迁东中郎将,监淮北诸军事,镇许昌。数陈损益,多见纳用。
②转征虏将军、监豫州诸军事、假节,领豫州刺史。浑与吴接境,宣布威信,前后降附甚多。吴将薛莹、鲁淑众号十万,淑向弋阳,莹向新息。时州兵并放休息,众裁一旅,浮淮潜济,出其不意,莹等不虞晋师之至。浑击破之,以功封次子尚为关内侯。迁安东将军、都督扬州诸军事,镇寿春。吴人大佃皖城,图为边害。浑遣扬州刺史应绰督淮南诸军攻破之,并破诸别屯,焚其积谷百八十余万斛、稻苗四千余顷、船六百余艘。浑遂陈兵东疆,视其地形险易,历观敌城,察攻取之势。
③及大举伐吴,浑率师出横江,遣参军陈慎、都尉张乔攻寻阳濑乡,又击吴牙门将孔忠,皆破之,获吴将周兴等五人。又遣殄吴护军李纯据高望城,讨吴将俞恭,破之,多所斩获。吴历武将军陈代、平虏将军朱明惧而来降。吴丞相张悌、大将军孙震等率众数万指城阳,浑遣司马孙畴、扬州刺史周浚击破之,临阵斩二将,及首虏七千八百级,吴人大震。
④转征东大将军,复镇寿阳。浑不尚刑名,处断明允。时吴人新附,颇怀畏惧。浑抚循羁旅,虚怀绥纳,座无空席,门不停宾。于是江东之士莫不悦附。
⑤太熙初,迁司徒。惠帝即位,加侍中,又京陵置士官,如睢陵比。及诛杨骏,崇重旧臣,乃加浑兵。浑以司徒文官,主史不持兵,持兵乃吏属绛衣,自以偶因时宠,权得持兵,非是旧典,皆令皂服。论者美其谦而识体。
⑥浑所历之职,前后著称,元康七年薨,时年七十五。
《晋书•王浑传》
(1)下列语句中,加点的词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
A.袭父爵京陵侯,辟大将军曹爽掾 辟:杀害
B.时州兵并放休息,众裁一旅 裁:通“才”,仅仅
C.吴人大佃皖城 佃:耕作,引申“屯田”
D.浑抚循羁旅,虚怀绥纳 绥:安抚
(2)下列各组语句中,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
A.监淮北诸军事 并破诸别屯
B.平虏将军朱明惧而来降 论者美其谦而识体
C. 崇重旧臣,乃加浑兵 持兵乃吏属绛衣
D.以功封次子尚为关内侯 自以偶因时宠,权得持兵
(3)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词语,补出后 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
A.咸熙中(浑)为越骑校尉
B.数陈损益,(意见)多见纳用。
C.及大举伐吴,浑率师出(于)横江
D.皆令(军士)皂服
(4)下列的理解和分析,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
A.王浑深沉儒雅有器量,承袭了父亲爵位。武帝即位后加封他为扬烈将军,迁任徐州刺史,当时遇上灾荒饥饿,他开仓赈济百姓。
B.王浑的辖区与吴边境相连,他宣布威信,使得吴人纷纷来降。他善于作战,曾以一旅军队偷袭吴军,打败了数量众多的吴军。
C.王浑转任征东大将军,镇守寿阳。他不崇尚刑法,处事公正,客客气气对待刚刚归附他的吴国人,江东人士心悦诚服地依附他。
D.太熙初年,王浑为文官主掌国史,受惠帝重视,惠帝加授他军职统率军队。他认为皇上因一时的宠幸让文官统军,非常不妥。
四、默写(10分)
14.(10分)按照原文内容填空。
(1)令初下, , 。
(2)秦晋围郑,郑既知亡矣。 , 。
(3)日夜望将军至,岂敢反乎? 。
(4) ,不然,籍何以至此?
(5)求也为之,比及三年,可使足民。 , 。
(6)故王之不王, ;王之不王,是折枝之类也。
(7)谨庠序之教,申之以孝悌之义, 。
五、(13分)
15.(2分)翻译下列《论语》中 划线的句子
(1)颜渊季路侍。子曰:“盍各言尔志?”子路曰:“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。”颜渊曰:“愿无伐善,无施劳。”子路曰:“愿闻子之志。”子曰:“老者安之,朋友信之,少者怀之。”
(2)子曰:“贤哉,回也,!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。贤哉,回也!”
(3)子曰: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;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”
(4)曾子曰: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仁以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?”
16.(9分)根据要求,完成下面的题。
《论语•侍坐》篇,子路、曾皙、冉有、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,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。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,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,其中一种标点如下。
曰:“夫子何哂由也?”
曰:“为国以礼,其言不让,是故哂之。唯求则非邦也与?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?唯赤则非邦也与?宗庙会同,非诸侯而何?赤也为之小,孰能为之大?”
另一种标点如下。
曰:“夫子何哂由也?”
曰:“为国以礼,其言不让,是故哂之。”
()“唯求则非邦也与?”
()“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?”
()“唯赤则非邦也与?”
()“宗庙会同,非诸侯而何?赤也为之小,孰能为之大?”
①请在横线上写出本句的说话人
②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,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。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,你赞成哪一种?请说明理由。
七、本大题共1小题,共21分.
17.(21分)阅读下面的作品,完成下列各题。
寒梅未著仍渗芳
①梅岭注“古道上铺满了碎石,那是从山里就地取材挖来铺设上去的。梅岭古道还没开通前,由岭南通往中原,靠的是“庚岭未开,南北通衢也”的另一条位于乌迳新田村的古道。其间,新田村古道“日屯万担米,夜行百只船”,非常热闹繁华。
②走进南雄乌迳有一千七百年历史的新田村,仿佛感到时间是凝固的,但分明有种难以言说的气息在散发,从时间捆绑的绳索中挣脱出来,我在一片土黄的颜色诱感下穿过狭窄的巷道,感受着时光的老去,有东西埋藏在这里,并没有【甲】(淹没/湮灭)它藏在那些用红黄的泥土砌成的倾颓的墙体中,藏在疯长的野草掩盏的野径上。
③在一处祠堂高悬的匾额上,见到“祖德重光”几个字,这座祠堂的房顶不是岭南比较多见的大耳房檐,而是状如官帽;从这建筑形制可看出中原文化的影迹。褪色的香案,冷寂的残灰,由于没有人打扫,新田村的祠堂变得冷清,有几座祠堂祖先的牌位还供奉在那儿,估计只有到了节日祭祀,这些祠堂才会重新热闹起来,打破往日的沉寂。青砖砌成的祠堂院墙,泛着苍黑的光泽,祠堂的建筑风格与簇拥在祠堂周围的泥坯土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那一片村舍的土黄是如此的耀目,它沉稳地烘托起祠堂的辉煌,突显了祠堂在乡村中所具有的中心地位。
④那些泥坯砌成的房舍,是岭南粤北乡村基本的建筑式样,它的来源并不费功夫,中原迁徙过来的人,从落地生根那天起,他们就与这红黄的泥土产生了亲和力,从挖出的第一抔土开始,那些泥团与他们的汗水相互搅和,经过无数次的翻滚揉搓,再掺杂进禾秆草梗加以固形,阳光晾晒后,一块块垒筑起来,住在里头能嗅到泥的气息、草的芬芳,这些泥坯房总是带着烟火的味道。因为它所要承担的是起居饮食,生儿育女。而祠堂是属于精神的,是每一个迁徙者魂灵所系的居所,是精神依存的地方,祠堂很自然就有了一份庄重与典雅。
⑤夕阳荒草,整座村子显得寥落,祠堂的烟火也冷寂多时。祠堂维系着宗族的根,象征着一种精神的存在,哪怕再破败,它依然延续着香火,哪怕游子迁徙到远方,总有安家的地方,有家了,祠堂就屹立在哪儿,那是一个宗族的魂灵所在,香火的冷寂与有无,不是重要的,它始终在那些后人心中燃点,毁掉了又重建。
⑥梅岭上的秋天,绿薄了,但繁密的树丛还没有层林尽染的秋深气象。城楼上“岭南第一关”几个大字赫然在目,那就是梅关了。苍黑的城砖,写实般见证着岁月和人世的浮沉。自张九龄奉唐玄宗之命修筑梅岭古道以来,走过古老的城门下,踏上这崎岖古道的,就有六祖惠能,韩愈、苏东坡、汤显祖;但是更多从梅美走过的,是囚徒,貶谪的官员、失意的文人,天涯的倦客、被迫流落他乡的迁徙者。
⑦山石凹凸不平,我想象着那些迁徙者穿过梅美的城檯,流落到岭南各地的身影,他们逝去的足音,已无法寻觅。我如今踩着那些迁徙者曾经走过的足迹,顿时感到脚下的石头仿佛变柔软,它仿佛让你的指尖触摸到一页尘封已久的隐秘的历史。
⑧梅岭古道作为一条南迁之路,它打通的不仅是岭南与中原的交通要道,实际上也打通了一条文明的根脉,中原文化通过这里与岭南文化相融合。张九龄奉旨历经两年艰辛修建的梅岭古道,后来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,成为“海上丝绸之路”的中转站,而与梅岭古道相连的珠玑巷也逐渐【乙】(演变/蜕变)为古道上最重要的商业重镇。
⑨二百年间,由梅岭古道穿过梅关,再由珠玑巷南迁岭南,有记载的迁徙就达一百三十多次,其中大规模的南迁有两次:第一次南迁是为逃避金兵的杀戮而南迁,发生在北宋末徽宗、钦宗二帝被俘,史称“靖康之耻”前后;第二次南迁,是南宋灭亡前后,为逃避元兵追杀而迁。
⑩梅岭古道,在某种程度上为延续文化的命脉留下了一线生机。何况依靠珠江水系的出海口,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,那更是向海洋文明张开了怀抱。文化是需要交流的,而梅关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起点,与海外相连,这让古老的中华文明获得了一次重生的机会。
⑪由于族群的大迁徙,那些不得不离开故土的人,以开拓者的姿态,来到岭南,先在梅岭下的珠玑巷落脚。以梅关为界,迁徙者将中原文化与岭南的凤俗文化及地理坏境融合,逐渐形成了新的文化体系:广府文化、客家文化、潮汕文化,还有四邑侨乡的华侨文化,这几大文化,随着那些不同姓氏的族群的迁徙,以珠玑巷为根据地,逐渐散布于岭南各地,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传播至海外。
⑫现在是秋天,梅岭上难觅梅花的影踪,但经冬终要绽放的梅花,总会把一段香,留在寒冬的枝条上,那在霜雪中盛开的寒梅,目送着那些从古道走过并远去的迁徙之人。古道虽然发出过带枷囚徒镣铐刺耳的悲鸣,难免带着悲情,但也留下了像六祖慧能、韩愈和苏轼等衣袂飘飘的身影。经过历代重修的梅岭古道,山石坚硬,好像要让我们感受那些迁徙者如梅花一样傲立寒冬的坚定和意志,我们虽然看不到梅花的姿影,但它不灭的香魂仿佛早就驻留在这梅岭古道,这时候我仿佛嗅到了夹杂在梅岭山野上仍没有散尽的梅花的香气,那幽香中恐怕也渗入了迁徙者的汗水。
(取材于杜璞君同名散文)
注:梅岭,即大庾岭,因岭上多植梅树雨得名
(1)文中下列加点字的注音,不正确的一项是
A.倾颓(tuí) B.泥坯(pī) C.一抔土(póu) D.维系(jì)
(2)依据上下文,在文中【甲】【乙】处依次填入的词语,最恰当的一项是
A.淹没 蜕变 B.湮灭 演变 C. 淹没 演变 D.湮灭 蜕变
(3)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
A.开篇写梅岭古道和新田村古道,后文分述新田村现状及梅岭古道历史与文化影响。
B.新田村沉淀了历代迁徙者不断迁徙的历史,具有厚重感,给人以时间凝固的感觉。
C.第⑦段画线句,含蓄表达了千百年的迁徙史也是文化的传播与交融史的深刻蕴意。
D.第⑩段,运用拟人、排比、拟人等修辞手法,虚实结合,富有画面感,意蕴深远。
(4)文章为什么要用大量笔墨写乌迳新田村的“祠堂”?请简要分析。
(5)根据文章内容,说说第⑩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意。
梅岭古道,在某种程度上为延续文化的命脉留下了一线生机。
(6)结合全文,请你简要谈谈对题目“寒梅未著仍渗芳”的理解。
八、微写作.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,按要求作答.180字左右.
18.(10分)读了《论语》,在孔子的众弟子之中,你喜欢颜回,还是曾参,或者其他哪位?请选择一位,为他写一段评语。要求:符合人物特征。150﹣200字
19.微写作,按要求写作。180字左右。
请从《红楼梦》中的林黛玉、薛宝钗、史湘云、香菱之中选择一人,用一种花来比喻她,并简要陈述这样比喻的理由。要求:依据原著,自圆其说。
九、作文
20.(50分)有人说:“有所畏惧就是恪守道德底线最基本的标准。”
《论语•颜渊》中说:“内省不疚,夫何忧何惧?”(自我反省后,内心没有愧疚,那还有什么可担忧和害怕呢?)
这两句话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?请以“有所畏惧与无所畏惧”为题,写一篇议论文。
要求:观点明确,论据恰当充实,论证合理。不少于700字
2019北京西城铁路二中高二(上)期中语文
参考答案
一、课内和名著选择题(22分,每题2分)
1.C.比:与……相同。 译文:比照“门下之客”的规矩给他伙食。
2.
B.爱:吝啬。译文:老百姓都认为大王是吝啬;
3.例句是使动用法,使……听到。
A.使动用法,使……受到危害。
B.名词作状语,像鸟张开翅膀那样。
C.意动用法,以……为怪。
D.名词作动词,戴着。
故选:A。
4.例句:被动句,“蔽”带有被动意义,译文:大王被蒙蔽得太厉害了。
A.状语后置句,介宾短语“于崤”作状语后置修饰动词“御师”,译文:晋国一定在崤山抵御我们的进攻。
B.判断句,“也”表判断,译文:这是我的过错。
C.宾语前置句,疑问代词“安”作动词“在”的宾语前置,译文:沛公在哪里呢?
D.被动句,“见”表被动,译文:百姓不被保护。
故选:D。
5.
B.“其谁不知”中“其”代词代之军队。译文:我赞成曾点(的观点);
6.
C.“余收尔骨焉”中“焉”是兼词,可译为“在那里”。译文:你们必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陵之间,我将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;
7.
D.因:凭借,依靠。译文:依靠别人的力量,而后伤害他,这是不仁义。
8.
B.与:赞同。译文:我赞成曾点(的观点);
9.D.应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。
10.
C.“宝玉知道后便赶忙拿了晴雯的一条一模一样的新裙子给她换上”错,晴雯应为袭人。
11.
【解答】A.“探春抽到的花名签子是牡丹”错,探春应为宝钗。
B.正确。
C.“宝玉的怂恿”错,宝玉应为贾蓉父子。
D.“可见她的多情”错,尤三姐,对贾珍的嬉笑怒骂,可见她的刚烈。
故选:B。
二、本大题共1小题,共14分.
12.(1)D.贼:残害;译文:弊病是拘于小信而贼害自己。
(2)A.语气副词,表推测,大概/代词,她。
B.都是介词,用。
C.助词,取独/助词,提宾标志词。
D.连词,表递进/连词,表转折。
故选:B。
(3)B.“养之以学而后成”意思是凭借学习来增长才干,提高完善自己。译文:像孔子这样的人尚且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自我提高完善,然后才能有所成就。
(4)B.原文“先君平……曰:‘读是,内以治身,外以治人,足矣。此孔氏之遗法也’”,提出观点的不是作者而是苏洵。
(5)“虽然”,意思是虽然这样,其后应该断开,排除BD。
“多学”意思完整,指广泛学习,中间不应断开,排除A。
译文:虽然这样,(但是)孔子曾经对子贡说:“赐,你认为我是广泛学习而后能牢记不忘的人吗?”
故选:C。
(6)根据原文“好仁不好学,其蔽也愚;好智不好学,其蔽也荡;好信不好学,其蔽也贼;好直不好学,其蔽也绞②;好勇不好学,其蔽也乱;好刚不好学,其蔽也狂”可见,子路强调实践活动也是学习,质疑只有读书才是学习这种说法。孔子针对子路的观点进行反驳,认为不读书学习,即使有好的品德或高尚的追求,也会带来不好的结果。孔子本身并不反对实践也是一种学习
答案:
(1)D。
(2)B。
(3)B。
(4)B。
(5)C。
(6)孔子认为不读书学习,即使有好的品德追求也会做错事,甚至做坏事。
或:不读书学习,就会不知古训(不明事理),不辨正误,就会出现问题。
参考译文:
我自幼向先父学习,听从他言语(的教诲),观察他做事的方式。现在我年纪大了,还能记得其中的一些。父亲平素不经营产业,(幸而家中)有一些田地,没有衣食之忧;有几千卷书,亲手编辑校对整理,(把它)留给子孙。(他)说:“读这些书籍,对内修养身心,对外管理他人,足够了。这是孔子遗留下来的教化方法。”父亲留下来的教诲,现在还在耳边回响。他遗留下来的书籍(仍)在木柜中,(我)要把它们再留给子孙,(如果子孙中)有能接受这些书并且践行其中的内容,我们的后代就差不多(很好了)。
孔子教化人的方法,是从如何洒水扫地这样的家务劳动、如何待人处事开始的,等到他们把这些都做好了,再用礼乐来反复说明,用读书来丰富提高。(所以)说:“道就在其中。仁者见到它,就能从中体会仁;智者见到它,就能从中发现智。颜回、闵子骞从这里得到的是德行,宰予、端木赐从这里得到的是言谈技巧,冉求、子路从这里得到的是为政本领,子游、子夏从这里得到的是文采,都是凭借他们自身的才能而成就自己。就像农夫开垦田地,种植草木,草木大小长短、甘辛咸苦,都是它们的本性使然,农民没有增加或减损什么,滋养它们而不伤害本性罢了。”
孔子说:“(即使是只有)十户人家的小地方,也一定会有像我一样忠信的人,只是不如我这么好学罢了。”像孔子这样的人尚且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自我提高完善,然后才能有所成就,所以古人知晓道理一定要通过学习,学习提高一定要通过读书。傅说告诫他的君主,也说:“向古训学习,才能有收获。”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?
子路在孔子看来,有过人的才能却不安于学习,曾经对孔子说:“只要直接去治理百姓管理祭祀就行了,不一定死读书才算是学习。”孔子批评他说:“你听说过‘六言六蔽’吗?喜好仁德却不喜好学习,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;喜好聪明却不喜好学习,弊病是容易放荡不羁;喜好信实却不喜好学习,弊病是拘于小信而贼害自己;喜好直率却不喜好学习,弊病是说话尖刻刺人;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,弊病是捣乱闯祸;喜好刚强而不喜好学习,弊病是狂妄自大。”凡学习却不读书的人,都是子路这样的人。相信自己所喜欢的东西,却不知道古人成败的情况以及所接触事物的正确与否,没有不出问题的。
虽然这样,(但是)孔子曾经对子贡说:“赐,你认为我是广泛学习而后能牢记不忘的人吗?”(赐)说:“是的。不是吗?”(孔子)说:“不是这样的。我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穿事情的始末。”是“一以贯之”,不是多学习就能够达到的,那么子路不读书,就可以不受到批评了吗?说:我指的不是这个。老子说:“学习要日有增益,探求大道要日有减少(从而接近于道的本义)。”用日日增加的学问,探求日日减少的道,然后才能做到一以贯之啊。
三、本大题共1小题,共12分.
13.(1)A.辟:征召。译文:承袭了父亲京陵侯的爵位,被封为大将军曹爽的属官。
(2)A.数词,两个均表多数,众多,各。
B.连词,表事理承接,于是/连词,表并列,并且。
C.连词,表顺接,于是,就/判断词,表肯定,就是。
D.介词,因/动词,认为。
故选:A。
(3)D.联系上文语境可知,补出的内容应为“吏属”。译文:于是命令自己的下属官吏都穿黑衣。
(4)D.王浑并没有“认为皇上……非常不妥”,原文“自以偶因时宠,权得持兵,非是旧典,皆令皂服”,是他自认为自己因宠持兵不妥,主要表现王浑为人低调。
答案:
(1)A。
(2)A。
(3)D。
(4)D。
译文:
王浑,字玄冲,太原晋阳人也。王浑深沉儒雅有器量。承袭了父亲京陵侯的爵位,被封为大将军曹爽的属官。曹爽被杀后,按照惯例,他也被免了官。后来起用为怀令,参管文帝安东军事,逐渐升迁为散骑黄门侍郎、散骑常侍。咸熙年间任越骑校尉。武帝接受封禅,加封王浑为扬烈将军,迁任徐州刺史。当时遇上灾荒饥饿,王浑开仓振济,百姓依赖他。泰始初年,增加封邑一千八百户。一段时间后,迁任东中郎将,监理淮北诸军事,镇守许昌。屡次陈述治国方略,意见多被采纳。
转任征虏将军、监豫州诸军事、假节,兼领豫州刺史。王浑的管辖地与吴边境相连,他宣布威信,前后来投降依附的吴人很多。吴将薛莹、鲁淑的军队号称十万,鲁淑军向弋阳,薛莹军向新息。当时州兵都放假休息,军队只有一旅人,王浑用船悄悄渡过淮河,出其不意,薛莹等人没有料到晋军的到来。王浑打败他们,因有功封王浑的次子王尚为关内侯。迁任安东将军、都督扬州诸军事,镇守寿春。吴人大规模在皖城屯田,图谋在边境制造祸害。王浑派遣扬州刺史应绰督统淮南各军攻破他们,并且攻破了另外一些军屯,焚烧了吴人积储的谷物一百八十多万斛、稻苗四千余顷、船六百余艘。王浑于是在东部边境陈兵,了解那里地形的险易,逐个地观看敌城,考察攻取的形势。
等到大规模讨伐吴国,王浑率军队从横江出兵,派遣参军陈慎、都尉张乔攻打寻阳濑乡,又攻击吴牙门将孔忠,都打败了他们,俘获吴将周兴等五人。又派遣殄吴护军李纯占据高望城,讨伐吴将俞恭,打败了他,斩杀俘获很多。吴国的历武将军陈代、平虏将军朱明恐惧而来投降。吴丞相张悌、大将军孙震等人率兵数万向城阳进发,王浑派遣司马孙畴、扬州刺史周浚打败了他们,在阵前杀死两员将领,并斩首七千八百人,吴人十分恐惧。
转任征东大将军,又镇守寿阳。王浑不崇尚刑法,处事决断公正。当时吴人刚刚归附,很是有畏惧之心。王浑安抚外乡人,诚心安慰接纳,座上没有空着的席位,门前没有滞留的宾客。于是江东人士没有不心悦诚服的。
太熙初年,迁任司徒。惠帝即位,加授侍中,又在京陵设置士官,如同睢陵那样。等到诛杀杨骏,重视旧臣,于是加授王浑军职。王浑认为司徒是文官,主掌国史不统领军队,统率军队则下属官吏穿红色服装。自认为偶然受到一时的宠幸,权且掌管军队,不符旧典章,于是命令自己的下属官吏都穿黑衣。议论的人赞美他谦虚而识大体。
王浑在所担任的职务上,一直有名望,元康七年去世,时年七十五岁。
【点评】文言虚词的辨析题,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,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,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。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,一句文本中的,如果对课本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。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,然后把课本中的代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,看是否通顺,即所谓的代入法。
四、默写(10分)
14.
(1)群臣进谏,门庭若市(重点字:谏)
(2)若亡郑而有益于君,敢以烦执事(重点字:烦)
(3)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(重点字:倍)
(4)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(重点字:沛)
(5)如其礼乐,以俟君子(重点字:俟)
(6)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(重点字:挟)
(7)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(重点字:颁)
五、(13分)
15.(1)“安”,让……安心;“信”,让……信任;“怀”,让……得到关怀。译文:让年老的安心,让朋友们信任我,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。
(2)“贤哉,回也”,主谓倒装,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;“堪”,忍受。译文: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!一箪饭,一瓢水,住在简陋的小屋里,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,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。
(3)“启”,开导;“悱”,心里想说而不说出来。译文: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;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。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,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。
(4)“弘毅”,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。译文:读书人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,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,要走的路很长。
故答案为:
(1)让年老的安心,让朋友们信任我,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。
(2)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!一箪饭,一瓢水,住在简陋的小屋里,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,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。
(3)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;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。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,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。
(4)读书人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,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,要走的路很长。
【点评】文言文翻译的步骤,首先要通读全文,把握文章大意,做到心中有数,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。在翻译时,遇到疑难词句,可暂时放过,等译完上下文,再进行推敲。译完全文后,再通读一遍,检查校正,以防误译、漏译和曲译。简言之,通读全句,标注要点;关注全文,准确理解;按照词序,对应翻译;调整全句,符合规范。
16.【分析】本题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读写能力,解答此类题的关键在于审清题意,按照要求答题,要言之成理.
【解答】解析:①一问一答,只要把握孔子的观点和二人师生的关系就能推断出来.
②不同之处在于:第一种标点,是孔子在回答了曾皙的问题之后,又自问自答;第二种标点,是曾皙和孔子两人一问一答.同学们可以赞同任意一种,说明理由,言之成理即可.
答案
①曾皙 孔子 曾皙 孔子
②第一种解读认为在对话中,曾皙一次发问,孔子一次作答;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三次发问,孔子三次作答.
第二种解读认为,曾皙与孔子的关注点不同,直到最后二人也没有谈拢.孔子关注的是“为国以礼”,应该谦虚,故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;曾皙的志向与其他三人不同,他不想从政(有出世倾向),他的关注点是从政与不从政的差别.他认为孔子既然对子路的从政“哂之”,就应该也对求和赤“哂之”,所以才会有连续的发问,第一种解读没有体现上述内容.
看法及理由:
示例一:赞同第一种解读.理由是孔子的关注点在于“为国”是否“以礼”、是否谦虚,所以他用一连串的反问句,强调赤和求同样也是为政但是却表现得谦虚,反衬子路不够谦虚.孔子细致地回答了曾皙的提问,循循善诱,诲人不倦.
示例二:赞同第二种解读.理由是,这一解读与前文四人各言其志衔接紧密,生动地再现了师生间的对话过程和各自不同的关注点.曾皙一再追问,孔子耐心作答,表现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.这一解读文气更顺畅.从对话方式来看,第一则是一次发问,一次作答;第二则是三次发问,三次作答.从第一则看来,学生只一问,老师就从各个方面进行解答,非常详细,非常耐心;从第二则看来,学生问,老师答,师生关系极为和谐.
【点评】要解答好此题需要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.考生可以在平时多练习、积累,这样解答此类题型才能得心应手.
七、本大题共1小题,共21分.
17.
(1)D
(2)B
(3)D
(4)①“祠堂”从建筑形制可看出中原文化的影迹,体现了迁徙之人对中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。②“祠堂”是宗族延续的象征,是迁徙之人精神依存的地方。国为后文写梅岭古道在地理和文化上沟通中原与岭南的内容铺垫。
(5)①梅岭古道将中原文化与岭南风俗文化融合,形成了新的文化体系。②梅岭古道让古老的中华文明与海洋文明沟通,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。
(6)①梅岭古道上,深秋尚未开放的梅花,终将会不畏严寒在冬天继开、爵香;②回迁徙者如梅花一样,面对苦难艰辛仍意志坚定的精神,国文化的传承与开拓,如梅香一样,动人心灵,毙响深远。③回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文化传播者的崇敬与赞叹。